close
http://www.tpml.edu.tw/blind/cgi/dlpic.php?filename=9208024.txt

菜市場旁的木柵老戲院
文=李秀美 攝影=王能佑
  
木柵隸屬台北縣時期,鄉內僅一家位於道南
橋邊的木柵戲院。當時木柵地區人口集中在今
日開元街、木柵路三段一帶,以西因地勢低窪
易淹水,多水田或荒地。直到民國四十年代以
後考試院、銓敘部、革命實踐研究院、世新大
學等機關學校遷入,昔稱溝子口之地(光輝路
至木柵路一段)才有人口聚集。然而因興隆路
四段尚未打通,溝子口至木柵中心反而不如至
景美交通便利,自然消費、娛樂皆傾向景美夜
市區。

台北縣木柵鄉在民國五十七年改制為台北市
木柵區,溝子口開了家新戲院──光明戲院,
戲院旁另有市場一併落成開市,由同一位老闆
經營。常客多是光明戲院的主要特色,除了政
大、世新等主要學生客源,附近居民中不乏在
這戲院看了三十年電影的老顧客。任職光明戲
院二年的場務管理林祥榮笑稱:「如果想了解
光明戲院的變遷,問他們可能還比我清楚。」
這些常客因為與戲院熟識,來看電影時會順道
帶食物與工作人員分享,偶爾也聊聊戲院過去
的點滴,堪稱台北市最有人情味的社區老戲院。

老歌星文夏隨片宣傳 造成轟動爆滿

光明戲院甫開幕,姚啟明恰好從新店遷居木柵,
新家就在戲院邊。相較於木柵與景美已有的戲
院內的木板條椅座,光明戲院二樓半的建築、
八百多個單人座椅稱得上是豪華設備。那時的
國片明星流行隨片登台宣傳,姚啟明印象最深
刻的是,影歌雙棲的台語歌星文夏隨片來到光
明戲院,戲院內外轟動爆滿。追問他電影片名,
姚啟明赧赧一笑:「早就忘了啦!」

七十年代以後,木柵路全線貫通、陸續拓寬,
光明戲院包夾在公寓間,不需要顯目的招牌、
看板,木柵地區的電影忠實觀眾都知道該彎進
哪一條巷子。不敵電視普及、國片沒落、錄影
帶業來勢洶洶、MTV視聽中心竄起等媒體變革,
光明戲院為求生存,先於民國七十八年、七十
九年整修為四廳,分散單廳票房風險,二年後
再度轉型二輪戲院,每廳維持單片放映,木柵
戲院則選擇歇業。

轉型後成為木柵唯一電影院

自木柵與景美合併為文山區,光明戲院不僅
是木柵老戲院,自轉型後更成了木柵唯一一家
電影院。首輪院線時期它專映國片,西片上演
僅能偶一為之,除了觀眾特質考量,主要還是
源於政府電影政策規定下,全省洋片只能進四
支拷貝以保護國片,而國片拷貝也不足以應付
快速增加的戲院,因此跑片嚴重。電影放映時,
旁邊置放倒片機,每放完一本趕緊倒片交給跑
片人。跑片人騎著腳踏車,搶時間奔波於木柵
與景美、新店各戲院之間。

屬於五年級世代的林祥榮在高中畢業後,由
放映師助理開始入行,退役後獨當一面擔任放
映師,休假時也兼做跑片工作。「我跑片時騎
摩托車,說起來比騎腳踏車的前輩們輕鬆多了。」
民國六十年代,跑一天國片戲院須付費二千元,
洋片五千元,而拷貝一部國片四萬元,已有戲
院寧願自己買一份國片拷貝。林祥榮跑片時,
無論國片、洋片跑一天戲院付酬一千元,直到
洋片拷貝支數逐步開放至六十支,跑片時代才
結束,也終結因片子未送到而臨時被迫中場休
息的經驗。並以進口膠帶接續底片,影片中斷
的情形絕少再發生。


見證台北電影發展史

因西片佔有市場比例大幅攀升,現在的光明
戲院自然以放映西片居多,雖位在台北市南區
邊緣角落,難以吸引報導者或研究者的青睞,
同樣見證一頁台北市電影院發展史。姚啟明掐
指算算,光明戲院承租經營者已換過五、六手,
和他一起坐在廳內看電影的觀眾也變了樣:
「以前學生來看戲的少,現在反而大部分都是
學生在看。」新電影浪潮與西片強勢搶灘帶來
電影觀眾群的世代交替,光明戲院一度有經營
者以二十元的低票價吸引學生族群上電影院,
反而很快就撐不下去再度轉手。

姚啟明和老伴牽著孫兒的手步出戲院回家,
市場內不少攤販也像他們一樣,一家三代都是
光明戲院的主顧客。交談中,林祥榮眼神不時
望向票亭,親切的與迎面照會的熟客打招呼、
寒喧。未知名字的學生觀眾,他也能一眼認出
是否是常客。

燈暗了,下一場電影正要開始,相約來電影
院的青少年、利用課堂空檔看場電影的大學生、
買菜順道看場電影的家庭主婦、結伴到戲院喘
口氣的上班族、仰頭閉目養神的老人家,各自
在黑暗中放鬆身心,享受數小時的虛幻世界。
社區裡擁有一座老戲院,看電影不僅是一種休
閒,還是一種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shan 的頭像
    chishan

    chishan

    chish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